纪楚把自己完整的计划说完, 皇上,薛明成全都看向他。
看的纪楚都有点发毛。
“怎么?不行吗?”
“太行了。”皇上直接道,“就这样办。”
最近几年, 打着工业作坊园旗号招摇撞骗的人太多了。
而且那作坊园一个接一个地建,只有少数有成效, 更比不上曲夏州作坊园。
那两三百作坊园里, 能有五十个合格的,就算这股风潮没有白起。
纪楚还道:“直接分等级, 一到四级。”
一为最好,四为最低。
相应的等级, 代表他们的创新能力。
但要如何评级,则要有一整套流程。
这就不用纪楚担心了,可他欲言又止。
薛明成也没说话。
皇上明白他们的意思,想要用这事胁迫江南地主们捐钱捐粮,那细则就要快些出来,绝不能拖延。
如今已经三月初, 满打满算, 最多两个月时间。
带着细则的评审团就要去江南各地评估作坊园了。
所以谁来评估, 谁做这个“评委”,谁来设计细则, 就非常重要了。
至于为什么去江南。
毕竟大批挂名的作坊园, 基本出自江南士族。
他们有着大批资源, 还有大片土地, 建起作坊园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。
所以当初薛明成跟纪楚写信, 说浙东许多地方士族太过顽固,根本动不了。
纪楚的建议,便是从作坊园开始。
人人都知道这是未来, 也如何行事,大家却是不明白。
现在出一个行业指导,行业评级,倘若把握好机会,未必不是下一个曲夏州作坊园。
总之威逼加利诱。
定然要把他们嘴里的东西挖出来,还给当地百姓。
既然要快,还要有能力。
在纪楚,薛明成,以及皇上商议下。
以礼部周鹤鸣周大人为首,加上工部景若瑾景大人,以及重新调回司天监,却是数科大佬的刘宝愈刘大人。
他们三个组成工业作坊园的评估小组。
再从各部抽调人手,商议出评级细则,在五月之前,分三路清查各个工业作坊园的情况。
这三个人的身份履历都很合适。
像周大人底蕴深厚,人脉颇广,而且跟明面上跟纪楚不和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
让他去办,多数人不会怀疑到纪楚头上。
景大人跟纪楚倒是同僚的,可他这些年都在工部做事,作坊园的事非他莫属。
刘大人更不用讲,是数科联盟重要成员,以前还藏着掖着,如今多半人都知道他的身份,由他制定规则,再合适不过。
到时候,不符合标准的,全都不能再叫作坊园,供给的矿料,以及曲夏州分享技术时,都不会带他们。
纪楚更会呼吁数科联盟成员,去真正的作坊园做事,不要被骗了。
这一套连招下来。
想要保住作坊园,想要留住数科联盟的学者,就必然要付出代价。
还有朝廷给的压力,不拨粮是不可能的。
只要撬开一个口子,就能找到破绽。
不是他们一定追着土地兼并不放。
而是明眼人从这场特大旱情就能看出来。
土地兼并严重的地方,百姓已经快饿死了。
情况好一点,大家还能勉强支撑一段时日,既能等来朝廷救济,同样能减轻朝廷压力。
总之,土地兼并,百害而无一利。
若不趁这个机会一并解决,以后弊病只会越来越严重。
当然,他们都不指望兼并之事一劳永逸。
就连纪楚想也是,缓解土地压力的同时,提高生产力。
只有这样,才能让更多人活下去。
自三月初五,纪楚跟薛明成回京之后,两人几乎日日都在皇宫。
朝中的焦点基本在他们身上。
即便是早朝时,大家也多在讨论他们。
所以周大人,景大人,以及刘大人成立的工业作坊园评估组,也没有什么人在意。
毕竟问起来,那就是要规范工业作坊园,以及提供帮助等等。
户部尚书甚至专门去问了一句。
不用给他们拨款吧?
得到不用的答案后,户部尚书比了个大拇指。
不用拨钱就行!
事实上,这个小组能够赚钱。
当然现在还不能说。
而纪楚跟薛明成则在吸引大家的注意力。
他们还在据理力争,想多争取些赈灾款。
等三月十五,两人带着赈灾队伍离开时,赈灾款终于从四百万两变为四百五十万。
虽然距离一千两百万两还有很大差距,可现在这种情况,能多一点是一点。
再次出发时,队伍里除了薛明成的人之外,还带了一队御医。
旱情之后的疫病防治也很重要。
总之两人把能想到的,全都想了一遍。
这次钦差队伍,则以纪楚为主,薛明成为辅。
因为这次受灾的地方,有纪楚的家乡,而且薛明成这几年并未办成太多事,反而得罪不少人,皇上有意让他暂避锋芒。